之前看到Thread上的討論:怎麼看待「好心辦壞事」 這件事?小時候不懂,認為出發點是善意那就別太苛責。
講到這題其實有件非常小但讓我一直記到現在,堪稱我第一次在外面看到「好心辦壞事」的例子:
高中時在台北車站某補習班備戰,分秒必爭,所以午餐一率是統一訂便當,中午大家排隊領餐盒時,有個年輕老師和送餐的大哥圍著一大袋飲料一直討論:
「這真的不能收啦,等下學生會吵架。」
「想說學生唸書很辛苦...」送餐大哥一臉真誠
「不是啦我跟你說,因為學生很多,沒有每個人都分到等下會暴動。」
「這樣啊...」
看著送餐大哥很誠懇但又很尷尬的臉,當下心裡是很同情他也謝謝他的。
那些鋁箔包飲料有可能是他自掏腰包買的,從聽到的對話得知他應該是想鼓勵學生們好好念書的一點心意。
年輕老師還說了一些雖然有理不過會讓大哥難堪的話:「要就是每個人都要有,不然就都不要。」那位老師畢竟可能也是大學生去打工的隨班人員,比較直接、處事也還不夠週全。我想老師會狠心拒絕送餐大哥的好意,是基於會造成管理上的麻煩,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這事情讓我一直記到現在。
尤其是年輕老師的那句話,在後來的人際應對進退上,每當需要私人招待或向合作方表達謝意的點心飲料安排時,都會思量再三:有沒有遺漏掉誰?
這是個隨機事件,不過也算是我人生第一次有意識地見識到「好心辦壞事」可能帶來的風險。
久而久之我自己對於會「好心辦壞事」的人們有種歸納:他們與外在環境有認知落差,甚至是某方面的自私。簡單來說也是一種欠缺換位思考能力的展現。
往後每當我想出於好意地做某些事情時,會先停一下,檢視是否可能「好心辦壞事」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或麻煩?或是否事前有善盡告知給對方心理準備?
至於當年那位送餐大哥的好意,我想就是認知落差而非自私,雖然沒喝到他送的飲料,不過還是要為他給學生們打氣的善意說聲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