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歲時,你在幹嘛?

· 話藝師有話想說

 

 

17歲時你我在做什麼?

很高的機率是每天穿著高中制服一臉沒睡飽的坐在教室裡,聽著沒出過社會的老師滔滔不絕放送課本上的知識,而不是教社會生存技能吧?

 

 

不只如此,這份工作年薪9萬加幣,一年需要工作42週。而當時VSO招募這個缺額時,沒有年齡限制。這也意味著只求才、不問其他,老實說我認為這是一種愛才惜才並尊重專業的表現。

 

 

▍被年齡制約的華人長輩

 

網路上很多古典樂友在討論,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多少會認為這孩子太有天份了不可被埋沒、明日之星指日可待,圍觀民眾則是話題聚焦在這麼年輕,這在台灣不可能發生!

 

 

不只不可能發生,說不定報名還會被爸媽罵,台詞大約就是:「不好唸書搞東搞西!」

 

 

但如果這件事能幫助 多錢入學,成為升學路上的加分項,家長們大概也會一改上述態度,而是前仆後繼地為孩子報名爭取機會吧?

 

 

亞洲文化圈很常被年紀制約一切,長輩灌輸給大家的社會觀念不免讓人感覺:人生仿佛被設定好的鬧鐘,時間到了就要去做某事,沒做就是你的問題。長輩的各種聲聲催促還會讓鬧鐘變炸彈,弄得有獨立思考的年輕人爆炸,雙方不歡而散。

 

 

這是一種很可怕的集體社會制約

很多長輩眼中時間到了就要做的某事,往往是人生大事,沒做就是當事人的問題。

 

 

是嗎?

 

 

不正是因為人生大事 或是 階段性的重要事件,而更需要審慎評估風險在做選擇?而不是什麼執著在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,時間到了該如何如何。看到溫哥華交響樂團這位年輕的長笛助理首席,再回頭看看台灣的教育現況。

 

 

台灣教改20年,華人讀書與文憑至上那堅不可摧根深蒂固的信念依舊存在。如果問題沒從根源解決,長期累積起來的結構性狀況也不會改變。

 

 

而我們是否也要反思,在職場上遇見很有實力才華而學歷未必亮眼的工作者時,小朋友說對某項技能有興趣而不願死守教科書時,家長與社會有沒有勇氣願意提供更大的發揮舞台與空間?

 

#社會觀察